高温天气,这份防暑指南请查收


连日来的高温天气,让人们终于尝到了“烤”的滋味,印江城区气温高达38℃。


15日夜间到18日白天多云到晴,局地有偏南大风。城区气温27~38℃。
02

关注重点



未来三天地势高处有6~8级偏南大风,午后局地有35℃以上高温。

03

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


      24小时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预报:3级。     


高温天气,这份防暑指南请查收 -凯发k8游戏


盛夏来临,高温高湿天气愈加频繁。暑热之下,人易疲乏,有时连吃饭都觉得“没胃口”。那么,夏天饮食怎样安排才能既保健又消暑呢?


没有食欲,胃口不佳?饮食宜清淡

夏季天气炎热,人容易没精神,胃口变差,这种现象叫“苦夏”。“在高温环境下,交感神经、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,以及胃肠道处于相对缺血的状态,消化腺功能减退,唾液、胃液、胆汁、肠液等消化液分泌减少。”中国气象局医院中医科医生李媛介绍,中枢神经系统也会对食欲产生影响。当体温升高时,神经传导将高温刺激传给体温调节中枢,体温调节中枢又对摄食中枢产生抑制性影响,从而进食量减少。

因此,夏季饮食宜清淡。“夏季可选择粥、面条、汤等易消化的食物作为主食,能有效缓解胃肠的不适感,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。”李媛说。

但为了保证清淡饮食,有人又陷入“只喝粥吃菜,不吃肉”的误区。“这种做法并不正确。”李媛说,清淡饮食指的是在炒菜时少放油盐,并不是“不吃肉”,如果一点肉都不吃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,可选择瘦肉、鱼类和奶类等,保证营养均衡。


口干舌燥,一顿猛灌?喝水有讲究

随着气温升高,人体出汗量明显增多,需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体内新陈代谢的平衡。因此,科学饮水成为夏季重要的“养生课”。


饮水要适量,喝多喝少都不行。日常饮水量可根据年龄、气温、劳动或运动、出汗量等进行适量增减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,在温和气候条件下,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适宜的水摄入量为1700毫升;女性每天适宜的水摄入量为1500毫升。


“夏季人们出汗较多,可根据日常身体活动情况、所处环境,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。”李媛介绍,切记猛灌或过度贪食冰水、冰饮料等,这样易损伤脾胃,造成积食、腹痛、腹泻。


水果解暑,代替正餐?科学补充维生素

在夏季,由于身体代谢加速、出汗导致营养流失,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。合理搭配食用蔬菜和水果是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有效途径。蔬菜富含维生素k、叶酸和膳食纤维,有助于保护心血管、骨骼和维护消化系统健康。柑橘类、浆果类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、抗氧化物质和钾等矿物质,不仅能增强免疫力,还能清热解暑。“水果虽好但不能替代正餐。”李媛提醒,水果中水分占比较高,糖类占比也高,不宜过多食用。


夏季温度高、湿度大,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,食物易腐败变质。摄入腐败变质或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易引发食源性疾病。因此,夏天要把好“病从口入”关,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,不喝生水,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。(林禹彤)

小暑节气已至,这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闷热潮湿的“三伏天”。此时,一些高温病会“乘虚而入”。


“中暑是渐进的。”北京市海淀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董叶子说,中暑大致分为先兆中暑、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类,其中,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、热射病。先兆中暑患者的临床反应主要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耳鸣、眼花、头晕、恶心、口渴、无力、四肢发麻、心慌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、低烧等症状。若已出现这些症状却未及时处理,则会发展成轻度中暑,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或苍白、出汗量增多、血压下降、直立性头晕等。而重度中暑患者的临床反应分类更细,热痉挛表现为活动中或结束后发生短暂性、间歇性肌肉痉挛;热衰竭表现为大汗淋漓、头痛、极度口渴、恶心呕吐,体温高、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;而最为严重的热射病症状表现为高热、昏迷等意识障碍、多器官系统损伤。


除中暑外,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《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》提到,敏感人群、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、户外工作者等三类重点人群,也要警惕其他健康问题“亮红灯”。



高温高湿天气,人体为维持体温的稳定会大量出汗,引起心率增快、心肌耗氧量增加,而大量水分流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可能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脏功能障碍。董叶子提醒,儿童尽量在早晚时分的阴凉处进行户外活动,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,及时补充水分、电解质,并保持室内通风;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要多次、适量饮水;户外工作者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,预防职业性中暑。(蒋芷晴)

民间有“小暑过,一日热三分”之说,在闷热潮湿的天气中,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健康问题,又如何在养生方面做出相应调节呢?7月5日,笔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“时令节气与健康”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小暑时节健康养生的建议,请收好这份时令指南。


去撒欢儿还是家里躺?

“气温升高、湿度变大,在户外容易出现中暑,在室内容易患空调病。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潘力军提示,白天外出时,注意采取防晒、降温等措施,如戴遮阳帽、喷雾降温等;运动量较大时,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,来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。



而处于室内的空调环境时,一要做好空调清洁;二要设定好空调的温度,不宜低于26℃,且每隔2小时到3小时开窗通风20分钟到30分钟;三要防止室内外的温差过大。


“情绪中暑”怎么办?

炎炎夏日,你有没有突然升起过“无名火”?持续高温易使心情烦躁,我们在谨防中暑的同时,还要当心“情绪中暑”。


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鲁艺建议,首先要静以养心。避免在高温天气进行剧烈活动,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体力消耗较小的活动,如散步、打八段锦等。其次,小睡安神。夏季午睡有助于收敛心神,如果不具备午睡条件,打坐、静坐或闭目养神有同样效果。然后可进行穴位揉按。揉按两个有清心安神功效的穴位,一个是劳宫穴,在半握拳状态时中指所指的掌心凹陷处,揉按有酸胀感;另一个是内关穴,在掌横纹上两寸,也就是三指的地方,肌腱中间的凹陷处。


如何吃出清凉,喝出活力?

进入小暑,我们还可能会感到精神疲惫,甚至出现腹泻、胸闷口干等症状。

应对暑热,鲁艺建议通过饮食调理。莲子、山药、薏仁等具有健脾化湿的功能,脾胃不虚弱的人群还可增加一些性味偏寒凉的食物,如绿豆、丝瓜、黄瓜等。如果总是感到疲惫,不妨用小麦、龙眼肉煮粥,有助于益气健脾,缓解精神不振。


来源:中国气象局门户网站



监制:左禹华 总编:蒋智江 编审张江勇  编辑:吴霞

动态要闻
网站地图